暌违2017年,A股市场有哪些变化悄然发生?2018年是否会出现“牛抬头”?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2018年房地产是否还有投资价值?股权投资是否更值得高净值客户青睐?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中国民生信托资本市场总部、投资银行总部、不动产投资管理总部的专业人士为新的一年把脉,希望能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为大家理清脉络。
证券投资市场
访谈人:徐正国 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
胡 彧 研究部总经理
1、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A股主要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A股的蓝筹资产,或者说我们定义的硬资产是未来10年的投资主题,其具备巨大的估值提升和盈利能力提升的所谓戴维斯双击的机会。实际上A股的蓝筹资产从2013年已经开始走上了重估之路,我们认为这一进程只是刚刚开始。这其中的最大的经济背景则是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中枢和利率中枢不断下移,作为指数成分股的龙头企业在历史上走出了10-20年的牛市,其中美国1980年-2000年上涨10倍,德国1980年-2000年上涨15倍,日本1970-1990年上涨17倍,我们认为这在A股市场将会重演。
2、哪些行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为什么?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崛起过程必然伴随着整个工业和服务业体系对发达国家的全面追赶。其中决定国家竞争力命脉,同时又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和赶超必要的产业将是国运周期中最大的赢家,例如承担汽车工业弯道超车使命的新能源汽车、承接全球产业大转移接力棒的电子、全球技术与标准领先地位已经隐隐在望的5G通信等等,都将是整个国运周期中收益最为显著的行业。
3、未来市场上胜出的公司和股票会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我们对未来产业格局的特征提出过一个描述,叫做“龙头变巨头”,也就是说在国内已经具有显著行业领先地位的公司不但将持续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还将逐步走出国门,与国际巨头一较高下,甚至逐渐战而胜之。因此,未来胜出的公司我们认为首先应当是各个行业的龙头。其次,我们研究了1960-70年代日本经济走向成熟的经济阶段,总结出当时崛起巨头的几个共同特征或者说经营行为:国际化、产品升级和相关多元化,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国内有机会崛起的公司也将具备类似的特征。尤其在高端和先进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诸如三一重工、万华化学、京东方、美的集团等(不代表短期股票的推荐),将有机会成为未来长周期市场的赢家。
4、2018年周期和消费能否继续笑傲市场?
从更科学的角度,我们把行业分为上游资源品、中游资本品和下游消费品来分别讨论,周期品更多的是指上游资源品。2017年是上游资源品和下游消费品的盛宴(当然中游也有不少公司表现优异)。
资源品牛市来自于周期行情的高涨,但中国作为一个人均资源禀赋并不发达的生产型国家,很难长周期受益于资源品的高价格,并且2017年的周期牛市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供给侧改革和以出口为代表的需求回暖,这两点在2018年预计难以出现更大的边际提升,因此我们对资源品相对谨慎。
消费品市场顺应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的长期趋势,但消费的特征是波动相对平缓,2017年的牛市有很大的估值驱动因素,这一特征在2018年预计难以持续,因此我们对消费品保持一个中性偏乐观的态度。
从经济规律上说,上游资源品和下游消费品的景气都会滞后一定周期后向中游资本品传导,因此我们建议2018年适度关注中游资本品的行情。
5、11月17日,一行三会发布了资管新规,这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这对资本市场有多重影响,首先打破刚性兑付和禁止承诺收益,会逐步降低市场无风险利率的水平,这对资本市场估值的提升会有帮助;第二,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银行的基本面是正面的,资管新规将降低资管市场的竞争程度,小金融机构会逐步退出市场;第三,对市场资金面短期有不利影响,尤其是投资债券、股票等标准化资产比例超过50%的私募产品不允许分级,这将减少银行理财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对市场的资金面会形成短期的冲击。
6、如何看待和应对市场的调整?
随着这一轮蓝筹股的估值修复,很多白马股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泡沫,未来需要业绩增长来消化,这些白马股在短期内会出现调整的走势,这种调整走势我们预计会持续一个季度到半年左右。
我们在投资操作上会坚决回避前期涨幅过大,估值过高的股票,仓位上进行一定的减持,组合调整上减持涨幅相对较大个股,减持出的资金适当加配涨幅较小,估值仍然具备吸引力的个股。我们会紧密跟踪利率市场的走势。
7、2018年是否有可能重新回到小盘股时代,对此有何看法?
我们认为对风格周期的理解不宜过分刻板。小盘股牛市是低估值和市值起点、资金宽松、产业资本深度参与、并购整合热潮以及赚钱效应自我强化等共同因素作用的结果。目前虽然小盘股估值已经回落了2年以上,30亿以下“壳价值”公司也接近400家,回到了小盘股牛市前的水平,但其他市场因素并未出现变化,甚至监管还在趋严。同时2018年中期还将面临并购整合潮之后的业绩承诺期和增发股份锁定期结束带来的资产重估和大小非抛售的压力。估值只是行情的一个或有起点,而非行情的动力和充分条件,因此小盘股固然已经逐渐有了研究和跟踪的意义,并且其中自下而上或许确实陆续能够发掘出一些优质个股,但系统性的行情我们认为言之尚早。
8、互联网传媒等“软”行业已经沉寂了2年以上,估值也逐渐走低,未来投资机会是否会凸显?